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高血压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02页(2199字)

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原发性高血压。

【诊断要点】

(1)非同一日两次或三次检查中至少有两次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6kPa(95mmHg),有头痛、头胀、头晕、耳鸣、眼花、颈项板滞等症,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2)体检可见左心扩大,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可有第四心音。

(3)排除各种已知可导致血压增高的因素,如肾脏、颅脑、血管病变,内分泌异常,药物等。

【治疗】

1.体针 取穴:百会、风池、太阳、印堂、膻中、心俞、人迎、曲池、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绝骨、太溪、太冲、束骨。方法:每次选5-6穴,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运针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穴:耳尖、神门、降压点、心、交感为主穴,肝、脾、肾、三焦、皮质下、内分泌为配穴。方法:每次主穴必取,配穴取2-3个,每次针刺一侧,进针后连续捻转半分钟,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耳尖穴点刺出血;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以耳郭发红发热为度。两耳交替进行,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3.灸法

(1)艾炷灸(瘢痕灸) 取穴:足三里、绝骨。方法:两足两穴交替使用,每穴用米粒状艾炷直接灸7壮后,用胶布封闭,以促成灸疮。灸疮形成后,每日换胶布,灸疮周围用75%酒精消毒,灸疮处用干棉球吸干。每月1次,8次为一疗程。第二疗程按节气灸治,即“二分”、“二至”、“四立”。

(2)温针灸 取穴:足三里。方法:一般灸3-5壮,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4.水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25%盐酸普鲁卡因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皮肤针 取穴:背部督脉、太阳两经,前额、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小腿两侧。方法:用梅花针轻度或中等度刺激20分钟,以皮肤轻度充血呈红疹样,但不出血为度,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6.磁疗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方法:将磁片贴于穴位上,以胶布固定,磁场强度为0.05-0.15特斯拉,夏天贴1-3天,冬天贴1周,3-7天复查1次,3-4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5-10天。

7.埋线 取穴:(1)曲池、足三里;(2)心俞、太冲。方法: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麻醉后,每穴埋0号肠线1厘米,深约1厘米,15天1次,4次为一疗程。

8.眼针 取穴:肝区、肾区。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9.贴敷 取穴:神阙。方法:以吴茱萸、川芎各半研末,备用。治疗时取粉末5-10克填平脐孔,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3天换敷1次,1月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郭氏等治疗高血压脑病30例,取大椎、太阳作刺络拔罐,十宣、降压沟、委中点刺放血,取得疗效。(郭爱松等,中国针灸,1999;661)

(2)王氏等治疗高血压54例,取百会、太阳、曲池、委中、大椎,作刺络拔罐,放血量约10-30毫升,取得疗效。(王凤艳等,中医药学报,1999;(3):46)

(3)何氏等治疗高血压89例,取涌泉穴敷药(桃仁、杏仁、夏枯草、水蛭、栀子、白胡椒共研细末,用蛋清调),取得疗效。(何添旺等,新疆中医药,1998;(2):27)

【备注】

(1)针灸疗法对Ⅰ、Ⅱ期患者疗效较好,对Ⅱ期疗效较差,但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对顽固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应积极采取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措施,以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本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等病范畴,可参阅相关章节。

(3)平素应低盐低脂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肥胖者应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体重;戒绝烟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