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78页(1744字)
截瘫主要是指颈膨大以下的脊髓受损伤之后,引起的以两下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可以由脊髓的炎症、外伤、压迫、变性、血管性病变所引起。临床可分为横贯性和非横贯性两大类。
【诊断要点】
(1)急性或慢性起病的两下肢瘫痪,损伤脊髓节段所支配的肌肉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伤脊髓节段以下所支配的肌肉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横贯性截瘫除两下肢截瘫外,病损部位以下的各种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均遭丧失,膀胱功能障碍。非横贯性截瘫病变仅表现为脊髓的某些解剖上或功能上有关的神经元及传导束缺损的症状,膀胱功能轻度障碍。
(3)根据引起截瘫的不同疾病,可以有相应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结果。
【治疗】
1.体针 取穴:以损伤脊髓节段相应的上下各2节的夹脊穴为主,并根据症状配穴。上肢瘫痪取肩髃、天府、尺泽、臑会、天井、曲池、外关、手三里、下廉、八邪;下肢瘫痪取秩边、环跳、承扶、殷门、风市、中渎、承筋、承山、阳陵泉、悬钟、昆仑、髀关、伏兔、足五里、血海、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漏谷、八风;膀胱功能障碍取气海、关元、中极、八髎、会阳。以上穴位分成前后体位两组,交替使用。方法:进针后和出针前分别施以补法,中间留针30分钟,接以电针刺激。电针的电极联接以夹脊穴上下接1对,其余穴位可按同一经脉上下穴位联接1对,或参照同一组肌肉上穴位上下联接1对。用规律脉冲波,频率40-60次/分,电流强度以见到肌肉收缩或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2周。
2.水针 取穴:选用针刺疗法中介绍的夹脊和肢体上肌肉较丰厚部位的穴位,每次选穴1-2对,选用穴位以近心端开始,随着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逐渐向离心端穴位发展。方法:用加兰他敏1-2.5毫克加维生素B1 100毫克、维生素B12 0.1-0.5毫克、维生素B6 50毫克混合液,或用当归、丹参注射液等,每穴注射0.5-1.0毫升,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李氏用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107例,其中完全横贯伤59例,不完全横贯伤48例。取断面九针穴(上界以损伤水平上一个棘突,下界到腰5棘突,以及两者的中点督脉穴和夹脊穴,共扎九针)为主;调两便取八髎、天枢、气海、中极、三阴交;上肢瘫痪取风池、肩髃、曲池、支沟、合谷;下肢瘫痪取髀关、伏兔、梁丘、风市、阳陵泉、悬钟、殷门、解溪、申脉、照海。结果临床治愈8例,有效89例,无效10例。(李观荣等,针灸资料汇编(第一辑),1982;(8):65)
(2)郑氏用针刺加水针治疗外伤性截瘫72例,基本治愈8例,显效19例,进步20例,无效25例。(郑宗昌,新中医,1982;(7):32)
(3)刘氏用脊髓腔电针治疗急性横贯性脊髓炎28例。穴位选择:病灶上、下椎间隙、腰2以下椎间隙;骶管进针达蛛网膜下腔。每次取2穴,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结果基本治愈14例,显效6例。
【备注】
(1)针灸对于本症的疗效,取决于脊髓病变、损伤的程度。针灸对非完全性的脊髓损伤疗效较好,完全性的脊髓损伤疗效差。针灸治疗一般在恢复期进行较妥。
(2)本症在中医中属“痿证”、“癃闭”范畴。
(3)必须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及尿路感染。平时加强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韧带硬化和废用性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