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猪炭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35页(2143字)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强,常取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局灶性炎症,只有极少数病例呈现败血症症状。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呈长链,象竹节样;本菌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品能在短时期将其杀死;但在动物体外适宜条件下(12-42℃)可形成芽胞,其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能存活数十年,在皮革和水中能生存4-5年。0.1%的升汞溶液、10-20%的福尔林溶液和5%高锰酸钾溶液等都能在10分钟内把炭疽杆菌芽胞杀死。

【流行特点】在发生过炭疽的地方,因对病畜尸体处理不当,而长期污染土壤和水源,使该地区有可能年年发病,呈地方性流行,而且多在夏季雨后发生。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主要由消化道传染。炭疽病原体也可由鼻腔及伤口侵入猪体。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2-6天,多为慢性型、亚急性型,急性型少见。

慢性型: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往往在屠宰后检验时才被发现。

亚急性型:主要表现咽峡炎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达41℃,咽喉部和耳下部发生明显的肿胀,并逐渐沿气管蔓延到颈部和胸部。同时颈部有疼痛感,吞咽及呼吸困难,咳嗽,常发喉头狭窄音。可视粘膜呈蓝紫色,多因窒息而死亡。有的在舌、唇、硬腭等处发生痈性肿胀,初期为硬固结节,后变为紫黑色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从口角流出血样唾液。若病变局限在小肠(肠型)时,患猪发生呕吐,便秘或腹泻,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同时皮肤及粘膜出现黄疸症状。

【病理剖检】一般严禁剖检。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剖检时,应在严格控制下小心进行。猪咽型炭疽,若不典型,仅见头颈部淋巴结肿大1-3倍,切面多汁、有光泽,大部分有砖红色或深红色病灶,有的还可见凹陷的坏死灶,病、健部分界限分明,淋巴结周围有浆液性或浆液出血性浸润,有时扩展到喉、会厌、甚至头颈部皮下组织,以致颈部肿胀增粗。肠型炭疽,常见于十二指肠和小肠,呈局限性炎症,患部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可见浆液出血性炎症。

【诊断】慢性猪炭疽可根据宰后淋巴结的出血性坏死性炎变化作出初步诊断。最后诊断必须靠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检验,常用涂片镜检和炭疽沉淀试验予以判定(见炭疽)。

急性和亚急性猪炭疽应根据临床症状,采用细菌学检查或沉淀反应进行确诊。用采取的下颌淋巴结作涂片,以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有荚膜、成对或短链两端如竹节状的粗大杆菌,即可确诊。如果尸体不新鲜时,要注意与类炭疽杆菌相鉴别,因此,腐败的病料不适于镜检。

【处理】对炭疽病畜及死亡(或宰后)尸体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1.生前在畜群中发现炭疽病畜或疑似炭疽病畜时不能急宰,应立即采取不放血的方法扑杀后销毁。同群畜全部进行测温,体温正常者急宰,体温不正常者隔离并注射有效药物观察3天。如不能注射有效药物,则须隔离观察14天,无高温及临床症状时方可屠宰。

2.宰后发现炭疽病畜,其内脏、皮毛及血(包括被污染的血),应即时用不漏水的工具运送至化制厂或指定地点销毁,运输工具随之彻底消毒。

3.被炭疽污染或怀疑被污染的肉尸、内脏,应在6小时内高温处理后利用,不能在6小时内高温消毒者,须作工业用或销毁,血、骨、毛等只要有被污染的可能,均应作工业用或销毁。

4.经镜检和血清沉淀反应后仍判作疑似炭疽的肉尸、内脏及副产品等,其处理办法同第3条。

5.发现炭疽后,确实未被污染的肉尸、内脏及副产品可以不受限制利用。

发现炭疽后的卫生防护措施有以下方面。

1.宰后发现炭疽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封锁现场,工作人员不得任意走动,避免扩大污染。同时迅速采取病料进行涂片镜检和炭疽沉淀反应等,争取尽快确诊。

2.对现场进行彻底消毒,屠宰场所的地面设备和离地面2米以内的墙壁,所有为炭疽病畜停留或经过的栏圈、场地等,均应用20%的漂白粉溶液或10%的烧碱溶液或5%甲醛溶液消毒。金属器械和用具应用0.5%的碱水加盖煮沸30分钟。工作人员应进行消毒。所有消毒工作应于宰后6小时内完成。

3.凡与炭疽病畜、病肉接触过的人员,必须接受卫生防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