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91页(2396字)
关于苯酚显色原理有几种说法,这里分述如下:
(1)酚酶氧化显色反应 近藤等(1938)认为,苯酚显色是由于种子中的酚类氧化酶而种子显色。Maguire等(1975)发现,小麦种子中的酚类氧化酶的活性与苯酚显色程度有关。陶嘉龄(1981)介绍,苯酚显色是利用苯酚与种子的果种皮中酚酶发生氧化反应而显现不同的颜色来鉴定品种。其反应式表示如下:
(2)酪氨酸酶显色反应 据Joshi等(1969)发现,小麦种子中酪氨酸酶对苯酚作用而发生显色反应。其酪氨酸酶含量与显色程度有关。他认为酪氨酸酶是诱导形成黑色素酸性反应的第一触媒。
(3)苯胺显色反应 据中村俊一郎(1985)介绍,苯酚溶液与种子或植物某部分所产生的氨结合而形成苯胺,它再与种子中重金属元素发生反应而显色。菲尔索娃(1956)介绍,苯酚显色反应是由于籽粒皮壳内的氮化物和酚发生反应的结果,并且皮壳内所含的金属元素及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参与这一反应过程而促进这一显色反应的进行。
(4)皮壳显色反应 据Elekes(1975)研究发现,苯酚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而不是酶促反应。这种反应可在稃壳和果皮里发生,但不会在糊粉层的活性酶和活细胞里发生显色反应。在小麦中,因品种不同,其稃壳或果皮有着不同的颜色反应。在苯酚显色品种中,果种皮均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显色反应。因此,可按不同品种种子的颜色差异而鉴别不同品种。对大多数品种而言,每一品种仅有一种苯酚显现的颜色,而有些品种却有一种以上的颜色。
利用苯酚显色法测定品种纯度时,应用已知品种的标准样品与被检样品种子颜色进行比较鉴别是重要的。因为苯酚测定并非取决于种子发芽,也不像生长箱或田间测定品种真实性那样,如果混入样品中异品种种子不发芽,就不能确其结果。
苯酚反应不是种子在溶液里那样的反应,而比较好的方法是利用苯酚溶液的蒸气来产生颜色反应。因此,这种测定应注意苯酚溶液加入量要一致,并且要求培养皿的大小要相同。
按种子染色成的颜色,可分为不染色(0级)、浅褐色(1级)、褐色(2级)、深褐色(3级)、黑褐色(4级)和黑色(5级)等级。
【参考文献】:
〔1〕颜启传编译(1987),美国品种纯度检验的实用方法,《种子》杂志,1987年第4期47-52页。
〔2〕颜启传(1984),作物品种纯度检验的进展,《种子》杂志,1984年第2期。
〔3〕(苏)菲尔索娃(1956),种子检验和研究方法,农业出版社。
〔4〕北京农业大学编(1961),植物生物化学,农业出版社。
〔5〕中村俊一郎(1982),4.种子にょゐ种ぁゐは品种の鉴别,农业ぉょび园芸,第57卷第5期104-111页。
〔6〕Niemyski.K and Grzelak(1975),Phenol reaction of Poa pratensis seeds,Seed Sci.8 Technol.Vol(3):619—623.
〔7〕Porter,R.H(1944),Testing the Quality of Seed for Farm and Garden.
〔8〕Dhssi,N.S.et a1(1967),A preliminaly note on the use of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ield Crop viarieties,Proceedings of the As sociation of official Seed Analysts,Vol.57:120—123.
〔9〕Marchylo,B.A,et al(1984),Identification of Canadien darley Cultivars by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Cereal Chem.》61:295—301.
〔10〕O.Ulvinen(1973),Handbook of Seed Testing——Testing for Genuineness of Cultivar,ISTA Secratary.
〔11〕J.S.C.Smith(1986),Biochemical fingerprints of Cultivars using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isozyme electrophore sis:a review.Seed Sci.& Teehnol,14:75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