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中间育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15页(2682字)

当年培育的参苗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大多数可长成1厘米以上的变色参即由原来呈半透明的白色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但此时放流增殖,因苗种规格小造成回捕率较低。从近几年刺参放流增殖的效果来看,其关键在于解决养殖用的大规格苗种。为提供放流或养殖用的大规格苗种,将刚出池体长1厘米左右的稚参,经过海上或室内继续培育,使之成为3厘米以上的幼参,这一过程称为参苗的中间育成。经过中间育成的幼参个体较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成活率明显提高。参苗的中间育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刺参室内中间育成法 在刺参的人工育苗过程中发现稚参的个体差异较大,到8月末~9月初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厘米左右,为了提高参苗的出池规格,可充分利用育苗场闲置的扇贝或对虾育苗池进行参苗的中间育成。当参苗达到0.5~1厘米左右时可以用软毛刷或排笔将其剥离并重新让其附于波纹板上,用聚乙烯绳将波纹板框架以45°~60°夹角置于育苗池中进行流水培养,密度控制在0.2~0.5个/厘米2。也可利用10~20目筛网做成网箱内置黑色波纹板吊挂于水池中,网箱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无论哪一种方式均应随着稚参个体增大而逐渐降低养殖密度。在中间育成过程中需要及时补充饵料,饵料主要是投喂海参或鲍配合饲料、尾藻磨碎液或干粉、底栖硅藻以及海泥等,并且很多单位还搭配适量的鱼粉和维生素。当海水温度下降到10℃以下还可利用现有的地下海水井(温度多数在13~18℃)将培养温度控制在10℃以上以提高参苗的生长速度,提早达到放流规格。

也有的生产单位在水泥池底铺上瓦片等,再将参苗放入进行流水培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虾池及高潮区水池中间育成法 利用临海能自然纳水的虾池,或在高潮区围堵水池,均需保证1~1.5米水深。如口屺姆岛在临海有岩礁悬崖的高潮区用水泥、石块围堵成半圆型岩礁水湾,大潮时可以自然纳水。无论利用虾池或在高潮区修建水池,池底均需投放石块、瓦片等,并且投放时要求尽可能增加堆积物之间的缝隙,便于参苗藏匿。有条件的情况下,池内最好移植海带、裙带菜、鼠尾藻等大型海藻为参苗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摄食场所。在适当的时机可酌量施肥繁殖底栖硅藻。水池应设闸门,闸门前设1~2层80~100目的筛网,以防止参苗逃逸及进排水过程中敌害生物的(如海星、海胆、野杂鱼等)进入。

体长1厘米左右的参苗投放密度为30~40头/米2。放苗要求均匀,防止参苗过于集中影响生长速度。平时应根据水色及时通过闸门进排水,若水质急剧恶化应该及时通过水泵来改善水质。另外池内要及时补充饵料,如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鼠尾藻等。冬季海水结冰的海区应注意尽可能纳水以保证冰下有80厘米以上水深,防止参苗冻伤甚至死亡。若长期水面结冰应该打冰眼补充水中的溶解氧。9月底~10月初体长1厘米左右的参苗用软毛刷刷下并计数放入池内,刷苗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有利于参苗很快找到附着场所。到翌年4~5月,经过半年左右的中间育成,体长可达3厘米以上,成活率为60%~70%。利用水池进行参苗的中间育成需要注意:①经常检查并及时清除敌害生物;②由于水池体积较小,应防止淡水的大量流入,使养殖水体盐度急剧下降而造成参苗的大量死亡。

(三)低潮区水下中间育成法 利用口袋型内湾在水下修建一条乱石漫水坝,底质最好为岩礁底,若水泥砂底可以通过投放石块等形成人工海参礁。坝建成后由潜水员下水清除海区的敌害生物后,再向该湾移植海带、裙带菜、石莼、大叶藻等海菜。放苗密度掌握在10~20头/米2。放苗后要根据海湾内饵料状况及参苗密度适当增投人工饵料。

日常管理除投饵外还应经常潜水清除敌害并设置专门的看护人员保护幼参免遭滥捕。通常9月底~10月放苗到翌年的4~5月幼参体长可以达到5厘米以上,成活率在30%~40%。

(四)内湾笼式中间育成法 日本宫成县志津川渔协等单位从1984年开始研究以不投饵为前提的笼式中间育成法。要求选择在有机质和浮泥容易进入并沉积在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该湾应具备有机悬浮物多且风浪较小的条件。育成设施为改良的鲍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笼外罩的网衣,其网目依靠参苗的大小设定,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其试验结果见表5-1。

表5-1 不同收养密度参苗的生长与成活

试验表明:每笼放养300~400头经过3~3.5个月中间育成,体长可达3厘米以上,成活率为81%~100%。成活率的高低似乎与养殖密度关系不大,苗种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机械损伤或从网缝中逃逸,如严格检查网衣可在育成中减少其逃逸的可能。

(五)海上筏式中间育成法 所用器材及养殖密度:

1.塑料养殖筒 Φ25厘米×60厘米或Φ30厘米×70厘米,两端用20目封口,每筒1000头。

2.塑料网箱 20厘米×40厘米×40厘米,网目为20~24目,每箱300~500头,前期500头/箱,后期250~300头/箱。

3.鲍鱼养成笼 Φ60厘米,12层,每层100~200头。吊挂水层4~5米,每周投喂1次人工配合饵料,投喂量为250克/箱或笼,投喂时注意把封口或缝合线绑扎好。

利用筏式中间育成过程中还要注意:塑料养殖筒的透水性能差,在水浑浊度大的海区易发生淤泥堆积从而造成参苗死亡。塑料网箱具有附着面积较大、易管理和投饵及使用期长等特点,是较好的养殖器材。鲍鱼养成笼具有透水性能好,易于管理和养殖密度大等优点但成本高,可在有条件的单位使用。另外,这三种养殖器材在养殖过程中均应该注意由于外套的筛网孔径较小易被海鞘等附生生物大量附着而堵塞网眼,造成网内水流不畅致参苗死亡,所以需要定期检查及时洗刷,并且根据参苗的大小更换适宜的网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