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336页(3661字)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的特征是患儿完全或部分丧失尿浓缩功能,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和排出低相对密度尿。不少疾病在临床上有多尿、多饮症状;造成尿崩症的原因也很多,其中因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wginine vasopressinasopressin,AVP)分泌不足所引起者称为中枢性或下丘脑性尿崩症,较多见。

【病因】

1.器质性 任何侵犯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后叶的病变都可发生尿崩症状。

(1)肿瘤:约1/3以上患儿可证实系颅内肿瘤所致,常见者有:无性细胞瘤(松果体瘤)、颅咽管瘤,视神经胶质瘤和胚胎组织瘤等。

(2)损伤:如颅脑外伤、手术损伤和产伤等。

(3)感染:少数患儿系由于脑炎、脑膜炎(包括结核)、弓形虫病和放线菌病等所导致。

(4)其他:如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或白血病细胞浸润等。

2.特发性 系因下丘脑视上核或室旁核神经元发育不全或退行性病变所致。多数为散发,部分患儿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3.家族性 极少数患儿是由于编码AVP的基因或编码运载蛋白Ⅱ的基因突变所造成,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神经萎缩和耳聋者,即为DID~MOAD综合征。

【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多尿、多饮和烦渴为主要症状,尿相对密度低且较固定。多数患儿发病急骤,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不仅取决于患儿AVP完全或部分性缺乏,而且与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否受损和饮食内容有关。通常重症中枢性尿崩症患儿每日饮水量可达300~400ml/kg,尿量与饮水量相称。由于烦渴、多饮、多尿,影响到日常活动和睡眠。患儿甚少出汗,皮肤常干燥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低下、体重不增和生长缓慢等均为常见症状。渴觉中枢如同时受损者则不产生烦渴,致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造成细胞内脱水、脑细胞功能障碍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新生儿期患儿病情甚重,常以体重下降和高钠血症为主,尿渗透压则常<150mmol/L。

较大婴儿的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烦躁不安、发热、呕吐、肌张力低下、体重不增,患儿喜欢饮水甚于奶类,如供水不足,则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惊厥、昏迷。

【实验室检查】

1.尿液和血浆渗透压测定 DI患儿尿液渗透压 <200mmol/L(相对密度≤1.005);血浆渗透压在摄入水分情况下则属正常高限。尿液应同时检测葡萄糖,以摒除高渗性利尿的可能性。检测血浆渗透压的标本必须用肝素抗凝,无检测渗透压条件时可测定血清电解质、血糖和血尿素氮含量,然后以公式计算渗透压=2×(血钠+血钾)+血糖+血尿素氮;计算单位均用mmol/L。

2.禁水试验 目的是观察患儿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的浓缩尿液能力。最简单的提高体液渗透压的方法即是限制饮水。患儿自试验前一日晚8时起禁食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当日晨8时先排空膀胱,测体重,采血测血清钠和渗透压;然后每小时排尿1次,测尿量、渗透压(相对密度)和体重,直至相邻两次尿渗透压之差连续两次 <30mmol/L,即再次采血测渗透压和血钠浓度,大多数可在6h内完成试验。正常小儿尿液渗透压可增高达800mmol/以上,血清钠和渗透压保持正常;DI患儿持续排出低渗尿,而血清钠和渗透压分别上升超过145mmol/L和295mmol/L,体重下降3%~5%。本试验过程中必须严加观察,防止高钠血症,当体重下降达5%时必须终止。通常在第2次采血后即可紧接进行加压素试验。

3.加压素试验 在排尿并采血样后,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水溶液5U(或去氨加压素滴鼻,儿童20μg;婴儿10μg),此后2h内多次留取尿样本测定渗透压,如尿渗透压上升峰值超过给药前的50%,则为完全性中枢尿崩症;在9%~50%之间者为部分性AVP缺乏;肾性尿崩症患儿尿渗透压上升不超过9%。

4.血浆AVP测定 直接测定血浆AVP有助于鉴别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禁水试验进行,肾性尿崩症患儿血浆 AVP浓度升高,但仍持续排出低渗尿。

5.影像学检查 颅内肿瘤常以尿崩症形式发病,在数年后始呈现其他症状,因此对尿崩症患儿应选择进行头颅X线平片CT或MRI检查,并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可依据尿液和血液的渗透压测定以及禁水、加压素试验来进行;当患儿持续排出低渗尿、血浆渗透压>295mmol/L(或血清钠>143mmol/L)时即可确诊,无需进行禁水、加压素试验。对所有中枢性尿崩症患儿必须注意寻找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灶,并与其他具有多尿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1.高渗性利尿 如糖尿病、肾小管酸中毒等,根据尿渗透压(相对密度)即可鉴别。

2.高钙血症 见于维生素D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症。

3.低钾血症 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腹泻,Bartter综合征等。

4.慢性肾功能不全 依据病史,尿常规异常,血肌酐增高等即可识别。

5.原发性肾性尿崩症 系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VP无反应所致,为X连锁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年龄和症状轻重变异较大,在新生儿期即发病者症状较重,除多尿、尿渗透压低下外,常见脱水、发热、外周循环衰竭甚至中枢神经症状;发病晚者症状较轻;禁水、加压素试验均不能提高尿渗透压。

6.精神性烦渴 儿童期较少见,渐进起病,多饮多尿症状逐渐加重,但夜间饮水较少,且有时症状呈现周期性缓解。患儿血清钠和渗透压均处于正常低限,由于患儿分泌 AVP能力正常,因此禁水试验较加压素试验更能使其尿渗透压增高。

【治疗】

对有原发病灶的患儿必须针对病因治疗,如系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则应观察有无垂体其他激素缺乏情况。对渴感正常的患儿,应保证水分供给,但如有脱水、高钠血症发生时必须缓慢补给水分,以免造成脑水肿。药物治疗有激素和非激素两类。

1.鞣酸加压素混悬液 用前需稍加温并摇匀,每次剂量为0.1~0.3ml,深部肌内注射,作用时间可维持3~7d,一般待患儿多尿症状复现时才第二次给药,用药期间应注意患儿水分摄入量以防止发生水中毒。

2.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或1-脱氨-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 为合成的VAP类似物,但收缩血管作用弱,作用时间为8~24h。剂量为5~15μg/日,每日2次鼻腔滴入(浓度为100μg/ml),婴儿每次自0.5μg、儿童自2.5μg起,逐渐加量直至疗效满意即作为维持量;如用口服片剂(弥凝),每次100μg,每日2次。

3.其他药物 对部分性 AVP缺乏患儿尚可选用以下药物以增加AVP的分泌或增强肾髓质腺着酸环化酶对 AVP的反应:①氯磺丙脲(chlopropamide):每日150mg/m2,1次口服,它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很少发生低血糖。②卡西平(carbamazepine):每日10~15mg/kg。③氯贝丁酯(clofibrate):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副作用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