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90页(4525字)

(一)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在如何理解“教育先行”的问题上存在着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不同意“教育先行”的提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发展可以先于经济的发展,但要有前提条件,即生产力发展提出需求并提供可能;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是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出现的。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代就已提出了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的问题。

(二)关于教育的本质 20多年来,我国教育学界都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对此,近几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虽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也不否认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认为教育是通过为政治服务作用于生产力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教育的基本方面是上层建筑,但教育的诸因素中又有一些是各阶级可以共同利用的,并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第三种看法认为,教育不是上层建筑,而是生产力;第四种看法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和过程。

(三)关于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教育界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发展和运用”,因而认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近年来,有人认为,马克思上述的话,仅是把人当作劳动力时所作的分析,并不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的和谐发展,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发展,人的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人从驾驭客观必然规律中获得的自由的高度发展。并认为这样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生产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出现。也有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历史过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即使生产不发达,也存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

1.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德育、智育、体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美育和技术教育只是前三者的补充。也有人认为,“五育”各有其独立性,是有机联系的,并非从属关系。还有的认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由于教育目的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各组成部分可以为实现各种教育目的服务,但它不等于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2.关于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有人认为,这是指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实现教育的总目的,又要承认学生的差别,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重视个别学生的培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应该并重。

3.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有人认为,这是指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必须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劳动,指的是现代生产劳动,而不是任何生产劳动。这种结合是要在教育中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在生产劳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教育。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也起了较好的作用。但出现了“政治冲击教学”、“以德代智”的错误做法。在清除“左”的干扰时,又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的偏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探讨上。有人认为,按照思想教育规律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思想教育的科学化。探讨思想教育的规律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在思想教育中知、行、情、意几个方面同时发挥作用;第二,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中进行思想教育;第三,在活动交往中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第四,思想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广泛性和循序性,这就需要在长期、反复、广泛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实践中去探讨。还有人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学生思想品德成长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界普遍认为,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应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一切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疏导和说服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是培养青少年有理想、守纪律,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把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目标结合起来。特别应注意提高青少年鉴别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影响的能力。

(五)关于教学论

1.关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一种意见认为,教学论的研究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为指导,还应以现代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三论”可以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而运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但它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作为教学论发展的理论基础。

2.如何研究教学论 一种意见认为,要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作指导,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及国外有价值的东西来开展研究。把研究的起点放到教学的过程、环节和具体问题上,不能停留在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钻研上。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轻视教学论中的概念及基本理论的研究。

3.目前教学论急需解决的两大基本概念或两大基本理论是:怎样理解“教学”这个概念和教学过程的本质。对“教学”概念的理解,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教学”指的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种意见则认为,教学活动虽然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智育有联系,但它不等同于智育,教学活动中也包括着其它各育。它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活动。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类知识成果的过程。教学过程虽然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那不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本质,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4.对于“教”与“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平行的,部不可忽视。也有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教”是为了“学”,“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不能把“教”与“学”看成是两个平行的过程。

5.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问题 一种看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教材(知识)的矛盾,教师只不过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中介。另一种看法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6.对于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 一种看法认为教学过程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客体是学生,学生的客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两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种看法则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提法,主要是针对过去教学论忽视学生能动性而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提出所谓两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不科学的,还是以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应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好。

7.对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教育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另一种看法是,除以上五种能力外,还应包括自学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再一种看法是,不能把智力、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平列起来,因为三者包含着交叉关系。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认为,要设进教学内容,使教材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教学方法应该是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和主动性,把发展智力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六)关于传统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概念的认识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教育是一个历史上的特定概念,如杜威把赫尔巴特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而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进步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传统教育一是从历史上的特定概念来理解,一是从一般概念来理解。第三种观点认为,传统教育是指世代相传的并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并非完全指保守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2.对于传统教育的时间界说,有人认为,传统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吸收和扬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的界说:也有人认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对应,共中的“传统”与“现代”本身就是它的时间界限。现代教育应开始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期,在这以前的教育是传统教育。但有人认为,这种以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标志来划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看法是不妥的,因为影响教育的除了生产力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85年第9期。

徐毅鹏等:《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教育研究》1983年第11期。

李克敬:《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孙风琴:《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几种现点》,《理论与实践》1980年第8期。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讨论全面发展等问题》,《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

《关于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讨论》(江苏省1980年教育理论讨论会纪路),《全国教育学研究会通讯》1980年第4期。

《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85年第9期。

《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应实事求是》,《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年第2期。

《试论现代教育的概念划分和基本特征》,《教育研究》1985年第4期。

《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论教育学的科学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1983年第3期。

《学习系统科学,建立教育学的科学体系》,《教育研究》1983年第11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