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地质出版社《中国古瓷引鉴》第43页(1463字)
所谓青白瓷,系指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透白,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它是利用釉内少量铁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又因其胎子很白、很薄,在阳光下能透出器物后的手影,所以也有“影青”或“映青”的称谓。宋代烧制青白瓷的窑场以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最为有名。此外,景德镇的黄泥头和杨梅亭、江西南丰的白舍窑以及安徽、福建、广东等地的窑场也有烧造。
1.湖田窑
窑址在江西景德镇湖田村。考古发掘得知,湖田窑五代开始仿烧越窑青瓷,器型有碗、盘、瓜楞壶等,胎子浅灰色,釉子青中闪灰,和越窑青瓷极为相似,只是碗、盘内心有密集的瓜子形支钉痕。除了青瓷还烧白釉瓷,胎子极白,坚致细密,半透明,已接近现代瓷的水平了,说明当地制瓷原料质量优良。这就是景德镇日后成为中国制瓷中心的原因。
北宋时湖田窑主要生产白瓷。其早期釉色青白中闪黄,非常光亮,不讲究装饰,多光素无纹,有的有很草率的纹饰。主要器型有钵、瓜楞腹壶、盏托、瓶、碗、盒等,以碗为主。北宋中晚期的产品釉色淡青,明亮温润,达到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水平。装饰手法以刻为主,纹饰清晰流畅,常见牡丹、莲花、水波、云凤等纹饰。这时的器型增多,常见碗、盘、罐、注壶、注碗、盏、盏托、炉、执壶、瓶、香薰、盒、枕、魂瓶、塑像等,器型优美,碗的样子是“斗笠式”(敞口,腹斜直内收,小圈足)、或“坦腹式”(敞口,浅腹,略像深盘),从表面看,碗是圈足,实际上底内近乎实足,只有极细极浅的一圈。这时的装烧方法是用垫饼支烧,因垫饼中含有大量的铁分,致使圈足内留有黑褐色痕迹,俗称糊米底。枕的样式很多,有两头翘、中间凹的银锭式的,也有雕塑成各种狮兽等形状的。
北宋晚期开始,盘、碗等圆器的装烧仿定窑,采用覆烧法,因此口边无釉、底足满釉。器壁很薄,基本不变形,说明瓷质硬度极好。据测定,北宋后期景德镇影青瓷瓷质已达到现代瓷的标准,可以说影青瓷是宋瓷最优秀的品种之一。
南宋时湖田窑青白瓷胎子不如北宋晚期的质量高,不够细密,有的有缝隙、小孔或黑点。釉子颜色比北宋的浓重,刻、划、印纹均有。刻、划纹略显草率。印纹层次多,繁褥华丽,非常清晰。常见的纹饰有:莲花、牡丹、鱼塘荷莲、漩涡、游鱼、芦雁、飞凤、婴戏等等。主要器型有:盘、碗、盒、盖瓶、炉、水注、贯耳瓶、壶、盖罐、子母盒、枕、壁灯、雕塑等。碗、盘还是覆烧,芒口;盒子式样很多,有瓜式的、方的、圆的等等,多仿金银器,主要盛放香料或油,子母盒多放化妆品,如粉黛、姻脂、朱红等。因盒子需要量很大,景德镇出现专门生产盒子的作坊。瓷塑多为观音像,最有名的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有“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题记的观音坐像(彩版27)。其衣服釉子光润照人,手、脸等部位露胎,无釉;冠饰,裙子涂染朱砂。南宋的瓷枕样式也很多,除卧狮、卧兽、银锭等式样的以外,还有仕女或童子的,一般侧卧,手执荷叶当枕面,神态安详,非常逼真。魂瓶多为明器,有很浓重的地方特色,器身瘦高,塔式盖上堆塑人物、鸟兽、虫蛇等阳间常见的动物及十二生肖。魂瓶的前身可追遡到东汉,与三国、两晋流行的谷仓一样,二者的用途都是陪葬品,装饰方法也极为相似。
27.影青观音坐像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