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德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22页(1155字)
作者西村茂树。
1886年在“东京修身学社”(后更名“日本讲道会”、“日本弘道会”)连续讲演三天,讲稿在翌年以《日本道德论》为题出版,即为本书。
由于确立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明治初年的启蒙运动对作为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然而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却又刺激了儒学思想的复活。
一些思想家认为自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以来,在知识才艺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沦丧、风俗紊乱。因而提出了要根据儒学的原则来醇化风俗和善导思想的主张。例如元田永孚(1818-1891年)提出原原本本复活儒学的“纯粹儒教主义”,但这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已经是不可能的。
于是出现了西村茂树的在内容上求教于儒学,在方法论上求教于西洋哲学的“混合儒教主义”。《日本道德论》就是混合儒教主义的代表作。
《日本道德论》的要点是:为了确保日本对内的统一和对外的独立,“除了发扬智仁勇,即道德之外没有其它方法”。
该书认为国家之盛衰完全由人民的道德决定。
在当前政府没有一定的国教;民间没有足以收揽全国人心的道德,使得民心没有一定的方向;一些学者对道德加以任意的诽谤和愚弄,致使人心患病,酿成了精神危机。为“拯救民心之颓败,治疗风俗的恶坏”,“除了道德之教以外,别无其它答案”。
什么是道德之教呢?书中将它分为世教和世外教两种。“世教以道理为主”,东方的儒学,西方的哲学都属世教。
“世外教以信仰为主”,东方的佛教,西方的基督教都属世外教。
而适应道德之教的,应当是世教。主张对儒学和哲学兼取,“取两教(儒学、哲学)之精华,去其粗杂”,即混合儒教主义。哲学者,研究精密,学理微妙,优于儒学;哲学在理论上偏重知识,缺乏尚古精神,在理论上缺乏安定人心之术,具有利己主义及功利主义的性质,具有轻视君父的缺点。与此相反,儒学虽然在学理微妙、研究精密方面不如哲学,但它是几百年来日本的正统思想,它以五伦为主眼,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是它的“忠孝之教”,对于“维护万世一系的天皇,端正君臣地位,美化国民风俗,非其它诸教所能及”。但是毕竟儒学在理论上不够严密;顽固保守;男尊女卑;有是古非古的毛病;利于尊属者,不利于卑属者;以人为师,不是以理为师。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所以不能单纯把儒学作为道德的基础。必须把儒学和哲学“二教归一”。把由此合成的“天地之真理”、“诚”作为“日本道德论的基础”。
《日本道德论》标志着儒学作为适应天皇绝对主义新阶段的思想体系已经完成了它的变形,同时也使西村茂树成为日本近代最早的具有儒学性质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