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刑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45页(420字)
我国古代法制史上之主刑(或曰正刑)。由五种轻重不等刑法组成。五刑之内容,历代各异。隋唐以前,五刑中除大辟(死刑)外,其余均为残害肢体之肉刑。据载,夏代“五刑之属三千”(《孝经·五刑章》),“大辟二百,膑(bìn鬓)辟三百,宫辟五百,劓(yì益)墨各千”(《周礼·秋官·司刑》郑注)。膑辟即刖(yuè月)刑,即砍脚之刑;宫辟即宫刑,夏代又名标(zhuó琢)刑,割去男性生殖器;劓为割鼻;墨即黥(qíng情)刑,在受刑者额上刺字,染上黑色以作标记。商代承继夏代五刑之名,但名目繁芜。汉初,五刑是黥、劓、斩趾、断舌、枭(xiāo肖)首五种。枭首即砍下犯人之头悬挂于木上。至隋代始废墨、劓、剕(fèi肺,即刖刑)、宫等肉刑,确定笞(chī吃,见“笞刑”条)、杖、徒(见“徒刑”条)、流(见“流刑”条)死五种刑名为五刑内容,唐律便以之为法定五刑列于名例之首,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之法律均沿用此五刑为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