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215页(2360字)
【概念】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损伤、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病症。依病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 贫血伴出血和发热,脾脏不肿大。
2.实验室检查①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数减低,急性型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减低显着。②骨髓象:急性型有核细胞显着减少,尤以幼红细胞减少为甚,粒系多为成熟型,巨核细胞不见或罕见;非造血细胞易见;慢性型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至少两系减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晚幼红比例升高,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治疗原则】
(1)防止患者与任何对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有毒性作用的物质接触。
(2)支持治疗,包括防治感染、止血及输血等。
(3)采取各种措施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或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等。服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多为雄激素,如十一酸睾丸酮、司坦唑醇(康力龙)、植物血凝素、ATG或ALG,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
(4)骨髓移植:急性型和重型再障有适合供体者应考虑行早期骨髓移植。
【补液方法】
1.控制感染 再障患者由于全血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降低,极易并发感染。有感染表现时,可采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治疗,或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①0.9% NS200ml,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2次,用前皮试;②0.9% NS200ml,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2~3g,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③0.9% NS200ml,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羧苄西林(羧苄青霉素)3g,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④0.9% NS200ml,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0.2g,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⑤0.9% NS200ml,头孢呋辛2~3g,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⑥0.9% NS150ml,头孢他啶2g,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⑦0.9% NS100ml,妥布霉素(妥布拉霉素)80mg静脉滴注,每12h用1次;⑧还可使用其他广谱抗生素。
2.止血治疗①酚磺乙胺(止血敏)4~6g,10%葡萄糖200~3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②输注血小板或全血,输前应先以生理盐水滴入,输完血小板或全血后再以生理盐水50ml冲洗管道。
3.免疫抑制剂 多用于与免疫异常有关的再障,尤其是急性型,选用下列方案之一。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15~20mg/kg,0.9% NS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4~5d;②环孢素5mg/kg,0.9% NS100~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多需维持治疗较长时间。
【注意事项】
通常认为糖皮质激素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皮肤、口腔、鼻出血的止血作用较好,但不易长期大量应用;出血严重者应输浓缩血小板,应尽量少用全血。
在进行上述治疗时,应禁止应用有可能造成骨髓抑制的药物及避免接触骨髓毒性剂,如氯霉素、保泰松、苯等。对家庭用多种溶剂、染发剂的毒性要加以认识和警惕。首次使用ALG或ATG(猪)前必须进行皮试(用时以生理盐水稀释100倍),皮试阴性方可使用。在1个疗程完毕,间歇1~2周时间,需再次使用时,必须先用1∶1000浓度进行皮试,阴性时再用1∶100浓度重试,仍为阴性时方可使用(皮试结果判定标准同青霉素)。
国内再障疗效评定标准如下。
1.基本治愈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上升男120g/L,女100g/L,白细胞达4×109/L,血小板达80×109/L,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者。
2.缓解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升高男120g/L,女100g/L,白细胞3.5×109/L左右,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增长,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
3.明显进步 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以上者。判定以上3项疗效标准者,均应3个月内不输血。
4.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改善者。
急性型再障预后较差,大多数于起病后数月至1年内死亡,少数经用免疫抑制剂或异基因骨髓移植可存活;慢性型经常规治疗后,少数患者可能完全治愈,多数患者可长期存活。但骨髓移植成功者可使急、慢性型再障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