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处理工作站的发展
书籍:果蔬保鲜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53页(707字)
果蔬采后处理工作站的兴起和发展是果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交通便利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果蔬的产销已逐渐从小范围的地区自给消费型发展到依靠主产地的运输消费型。果蔬商品化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果蔬生产量大幅度提高,许多国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适应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提高果蔬质量,采后处理工作站逐步发展起来。采后处理不仅具有选择产品、保护产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和均匀一致性的作用,而且便于产品的贮运、装卸、拍卖、批发、零售和食用,并有利于产品增值和大幅度降低产品的损耗。
意大利1928年出现了第一个小型果蔬处理和运输组织。随着制冷技术的全面发展,1930年第一个冷藏站建立起来,这是一个产品处理、预冷和运输相当专门化的采后处理工作站。20世纪60~70年代,果蔬采后处理开始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国生产的果蔬产品约40%经过包装场进行采后处理。目前采后处理、分级和包装已达到相当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光电子在分选和计量装置上的应用,使包装场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果蔬采后处理工作站的发展。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已能使人们提出各种果蔬预冷的最适温度和贮运的最适条件。塑料工业、造纸工业、木材工业、制冷技术、计算机与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和各种运输工具的发展,为采后处理与贮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上一篇:果蔬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方法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