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鸡葡萄球菌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401页(5425字)

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或其他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鸡的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关节炎、雏鸡脐炎、皮肤坏死和骨膜炎。雏鸡感染后多为急性败血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中雏为急性或慢性;成年鸡多为慢性。雏鸡和中雏死亡率较高,因而该病是集约化养鸡场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

葡萄球菌病是人兽共患传染病,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仅能产生杀白细胞素(1eukocidin),破坏白细胞和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组织器官化脓性炎症,还能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污染食物,引起人食物中毒(引起人的急性胃肠炎)。而且本病菌已成为世界性分布的病原菌之一。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生与病原种类及毒力、鸡的日龄、感染部位及鸡体状态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急性败血型 为本病常见病型,最典型的症状是皮下浮肿,因此有人也称本病为浮肿性皮炎,多发于中雏。病鸡常在2~5天内死亡,有的发病后1~2天急性死亡。病鸡表现精神沉郁,常呆立或蹲伏,两翅下垂,缩颈,眼半闭呈嗜睡状,羽毛蓬松,无光泽,病鸡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鸡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除以上一般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在鸡的胸腹部、嗉囊周围、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潴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外观呈紫色或紫褐色,有波动感,局部羽毛脱落或用手一摸即可脱落,有的病鸡可见自然破溃,流出茶色或暗红色液体,并与周围羽毛粘连,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背侧、腿部、腹面、翅尖、颜面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炎性坏死和干燥结痂等病变。

2.关节炎型(此型约10%) 多由皮肤割伤感染引起的。棚架断裂或垫料中的尖硬物质是造成割伤的主因。发生关节炎的病鸡表现跛行,不喜站立和走动,多伏卧,驱赶时尚可勉强行动。病鸡可见多个关节炎性肿胀,特别是趾、跖关节肿大较为多见。肿胀的关节呈紫红或紫黑色,有的已破溃并结成污黑色痂,有的出现趾瘤、趾垫肿大,有的趾尖发生坏死甚或坏疽、脱落。病鸡一般有饮食欲,多因采食困难,饥饱不匀,常被其他鸡只踩踏,病鸡逐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病程多为10余天。

3.脐炎型 新出壳的雏鸡因脐环闭合不全而引起感染。病鸡除一般症状外,可见脐部肿大,局部呈黄红、紫黑色,质稍硬,俗称“大肚脐”,发生脐炎的病雏常于3~5天后死亡,很少能存活或正常发育。

4.眼型(约占总病鸡30%,占死亡20%左右) 临床表现常呈单侧性上下眼睑肿胀、闭眼,有脓性分泌物粘连,用手掰开时,则见眼结膜红肿,眼内有多量分泌物,并见有肉芽肿。有的头部肿大,眼睛失明。病鸡常因饥饿、衰竭而死。

5.肺型 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及呼吸困难、气囊炎。

(二)病理剖检

病理变化根据临床病型不同而有差异。

1.急性败血型 明显的变化是胸部的病变,剪开皮肤可见整个胸、腹部皮下充血、溶血,呈弥漫性紫红色或黑红色,积有大量胶胨样红色或黄红色水肿液,水肿可延至两腿内侧、后腹部,前达嗉囊周围,但以胸部为多,胸腹部及腿内侧见有散在出血斑点或条纹,尤以胸骨柄处肌肉最重,病程久者还可见轻度坏死。

肝脏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小叶明显,病程稍长者可见灰白色坏死点,脾肿大,紫红色,病程稍长者亦有白色坏死点。腹腔脂肪、肌胃浆膜等处有时可见紫红色水肿或出血,心包积液,呈黄红色半透明,心冠脂肪及心外膜偶见出血。

2.关节炎型 病例可见关节炎和滑膜炎。病变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有或多或少的浆液,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长者变成干酪样坏死或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

3.脐炎型 病例以幼雏为主,可见脐部肿大,紫红或紫黑色,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液体,时间稍长,则为脓样干涸坏死物,肝有出血点,卵黄吸收不良,呈黄红或黑灰色液体状或内混絮状物。病鸡体表不同部位有皮炎、坏死。

4.眼型 剖检无特殊病变。

5.肺型 肺部淤血、水肿和肺实变。

(三)流行特点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土壤(地面)、空气、(污)水、饲料、粪便、家(野)禽体表(皮肤)、羽毛、黏膜、肠道、发病鸡舍地面、网架、空气、墙壁、水槽、粪便等处,均有多量本菌存在。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雨季、潮湿时节发生较多。各种日龄鸡均可发生,但以40~60日龄鸡发病最多,成年鸡发病较少。平养和笼养均可发生,但以笼养发生最多,因此,国外也称本病为笼养病。

皮肤创伤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幼雏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途径。给雏鸡断喙、去肉冠、打翅号可诱发本病,另外刺种疫苗的创孔,鸡笼、鸡架的“毛刺”刺伤,饲养设备(如网眼、送料机等)不合适造成的刮伤和扭伤等均为病菌的侵入提供条件。在饲养管理方面,鸡群过大、拥挤、鸡舍通风不良、空气污染(氨气过浓)、饲料单一、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常造成鸡的啄伤,从而引起疾病的暴发。

当鸡群发生鸡痘时,本病的发生率可大大提高。某些能使鸡体免疫系统遭受损害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立克氏病等的发生常可继发感染本病。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1)病料采集:根据不同病型采取病料(皮下渗出物、肝脾组织、关节液、眼分泌物、脐炎部、卵黄囊和肝、死胎等),作为分离病料。

①涂片镜检。按常规取病料组织或培养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典型的葡萄球菌为圆形,直径0.5~1微米,排列呈葡萄串状堆集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菌体的排列和大小较整齐,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较小。在液体培养物和肉汤中常呈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根据其形态、染色、排列可做出初步诊断。

②细菌分离和培养。将病料接种于普通培养基、5%绵血液琼脂平板和高盐甘露醇琼脂上进行分离培养,37℃24小时观察结果,葡萄球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湿润、表面光滑、隆起的圆形菌落,直径1~2毫米。菌落依菌株不同形成不同的颜色,初呈灰白色,继而为金黄色或柠檬色。

本菌在血液琼脂上形成较大菌落,并呈明显的β型溶血环。

(2)病原鉴定:分离的葡萄球菌毒力强弱及致病性如何,尚需进行下列试验方可确定:

①凝固酶试验。以家血浆用玻片法作血浆凝固酶试验(取新鲜分离培养物加上兔血浆,混匀,然后立即观察,若血浆中出现明显颗粒为凝固酶阳性)。凝固酶阳性者多为致病菌。

②菌落颜色。金黄色者为致病菌。

③溶血试验。呈β溶血者多为致病菌。

④生化试验。分解甘露醇者多为致病菌。

2.动物试验

(1)将分离菌液体培养物皮下或肌肉接种40~50日龄鸡,可引起鸡发病和死亡,症状与自然病例相同。

(2)家兔皮下注射24小时液体培养物1毫升,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坏死,静脉接种0.1~0.5毫升可于24~48小时死亡,剖检可见浆膜出血,心肾及其他脏器有大小不等的脓肿,并可再次分离到本病菌。

(3)将分离菌株接种在肉汤培养基中,使之产生肠毒素,注射于幼,可出现急性胃肠炎。

3.鉴别诊断要点

·坏疽性皮炎:1~4月龄鸡多发,病鸡胸、腹、腿部皮肤有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心肌出血,肝脏呈绿色,有坏死点,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大肠杆菌病:症状与本病很相似,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病毒性关节炎:常见于肉仔鸡,患鸡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体表无化脓溃烂现象,很少死亡。

·滑液支原体病:病程较长,体表各部无出血、化脓或溃烂,用红霉素治疗有效。

·禽霍乱:不呈现皮肤的特征性变化,但有肉髯肿胀现象。

二、防治

(一)治疗

鸡场一旦发生葡萄球菌病,要立即对鸡舍、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消毒,以杀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

药物治疗是发病后的主要防治措施,但由于本菌的耐药性很强,对大多数药物不敏感,务必从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出敏感药物后,及时进行治疗,方可收到良好治疗和预防效果。

环丙沙星每千克饲料0.5克,混饲,连喂3~5天或环丙沙星每千克水0.2~0.3克,混饮,连饮3~5天。

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2万单位,肌肉注射(口服无效),每日2次,连用3天。

苯唑青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注射,每日2~4次,或苯唑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饮水(耐酸,耐酶,对本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5%红霉素水溶性粉剂每千克水1~3克,混饮,连饮5~7天。

(二)预防

1.因本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预防本病要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给鸡,特别是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鸡供给全价饲料,给以足够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鸡舍应通风良好,保持合适的温、湿度;鸡群不宜过大,避免拥挤;要有适宜的光照,适时断喙,防止鸡群互啄。

(2)防止和减少外伤:消除鸡笼、网具、送料机械等用具中的一切尖锐物品;鸡在断喙、带翅号、剪趾、剪冠以及免疫注射、刺种时应做好消毒工作。注意清除一切能造成鸡体外伤的因素。

(3)预防鸡痘:由于鸡痘的发生常为鸡群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故应及时注射鸡痘疫苗,预防鸡痘发生。

(4)坚持长期消毒工作:除保持好鸡舍环境清洁卫生外,还应坚持经常带鸡消毒,以减少和消除传染源,降低感染机会。对孵化种蛋以及孵化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2.免疫预防 采用葡萄球菌油乳剂和氢氧化铝多价苗,20日龄雏鸡注射,有一定预防效果。国外利用细菌干扰原理研制出一种火鸡葡萄球菌无毒力115株活菌苗,1~10日龄气雾初免,4~6周龄二免,可明显减少火鸡葡萄球菌病的发生率,提高成活率。

3.一旦发生本病后,应及时隔离病鸡群,迅速确诊,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及时治疗,并紧急接种本病多价苗,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三)公共卫生

本病菌约有50%典型和非典型菌株产生肠毒素,可引起人的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因此,本病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禽大肠杆菌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