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人生的不如意,你还在怪原生家庭吗?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8-08-07 12:13:04 分类: 书评

年初,一条“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新闻又引发了一波关于家庭教育讨论的热潮。

这位北大留美硕士化名王猛,成绩优异,大学本科读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硕士读的是美国前50名的高校。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却在12年前就没有回家过春节,6年前拉黑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他在长文里控诉父母从小对自己肆意操纵,做事不考虑他的感受,给他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够自信、内向敏感、社交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等。

网友们讨论的观点,基本上分为三派:父母派认为“孩子是白眼狼”,孩子派认为“父母皆祸害”,中庸派“父母的教育有问题,但孩子也疏于自我成长”。显然,我是赞成中庸派。

王猛的父母是操纵型父母,从小到大,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都要遵照他们的意见去做,否则就没有好果子吃。这种伤害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物质和肉体没有伤,却妨害身而为人的健全人格的成长。可是,中国很多的父母显然还不自知,甚至有更多“中毒“的症状。

好几年前,我看过一本《中毒的父母》里面列出几种“有毒”父母,当时印象不太深刻。最近在找家庭教育方面书籍时,看到一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还不错,翻开一看,竟然是《中毒的父母》的再版和修订。有时,读者和书籍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132人生的不如意,你还在怪原生家庭吗?》by 灵林玖玖

如何做好父母就一个技术活,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了。这个问题,国内外都一样。《原生家庭》里列举六种“有毒”父母。

《132人生的不如意,你还在怪原生家庭吗?》by 灵林玖玖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出版了几本有关情感和家庭教育的书,口碑不错,其中《情感勒索》和本书反响最大,翻译成15种文字,全球发行。

苏珊.福沃德的书能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榜首,我想主要是她的书有两个特色:一是书中使用的资料都来自作者在工作中接触的大量真实素材,可信赖度高;二是作者以亲切的口吻、直浅、口语化的语言书写,丝毫没有心理学的深奥,可读性高,受众面广。难能可贵,作者在她的书里秉承心理医师的职责,不仅让读者看到“中毒”父母的症状及对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指明一条光明之路,帮助读者自我成长和救赎。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不留神就有过失了。因此,针对王猛控诉父母的长文,记者采访他的一个初为人母的同学小白,她说:“他对很多事情的控诉还是钻角尖了,而且,在信的内容里,王猛几乎没有提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想,小白的说法还是比较中肯。

王猛已经觉醒了,他主动学习心理学和寻找心理治疗师,他回家换身份证时当面和父母对峙,还写长信给父母发泄了他的愤怒,接下去要做就是放下父母不能改变的事实,继续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可是,对于一些刚刚觉醒的人,身边又缺少可以指导的心理医师,这本《原生家庭》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作者用了半本书介绍,在有毒家庭体系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自我成长。

第一步:发泄愤怒和释放悲伤

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的神,打心底里爱着他们。有时,为了维护一个家的完整性,不管自己受了多大的伤害也会憋在心里。

作者的工作坊里有一个“乱伦治疗小组“,加入的成员是在家里受到父亲性侵或性骚扰的女性,她们保守家庭的秘密,自己心里的痛又无以言语,她们中很多人的婚姻破裂,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身体肮脏而滥交。经过小组成员的沟通,她们意识到父亲的暴行对自己的伤害是多么的巨大,很多人当场嚎哭或暴跳,情绪才得以宣泄。

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之一,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无论是愤怒、害怕、悲伤,说出来,就像堵住的水流往外喷涌一样,内心才能开始平静。

第二步: 整理你的观念

荣格说,人是观念的产物。对此,我深信不疑。

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初认知世界的观念,模仿他们的举止言谈,若不经思索,那么,你很可能活得像你的父母。

张爱玲的《金锁记》里一个刻薄得要命的七巧,她的女儿长安十四、五岁时,“每逢她单叉着袴子,揸开了两腿坐着,两只手按在胯间露出的凳子上,歪着头,下巴搁在心口上凄凄惨惨地瞅住了对面的人说道:”一家有一家的苦处呀,表嫂——家有一家的苦处!”——谁都说她是活脱的一个七巧。

《132人生的不如意,你还在怪原生家庭吗?》by 灵林玖玖

你们看,长安就是不经思索地模仿她的母亲的行为,说出的话也是一个脑袋里想出来。因此,国内的心理医师武志红曾在文中劝导读者,仔细地审视你的观念,哪些对,适用范围是什么,哪里不对,要如何摒弃。

第三步:自我界定

很多母亲把孩子看成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而不视为独立的个体。因此,很多操控、侵犯也看成是理所当然了。

我在网上看过最离谱、最恶心的说法,来自一个性侵女儿的兽父——女儿就是拿来用,不然留给别人。殊不知,女儿自一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她属于她自己。

作者说无论你受到什么样的伤害,你都有保持情感完整性和忠于你内心想法的自由。这些是身而为人的权利,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不用有任何的怀疑。

第四步:不再自我惩罚

前面,我们说过孩子天生有热爱父母的倾向,当他们受到伤害时,尚不懂事的他们都怀疑是自己错了,父母才这样对待自己。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他们会进行自我惩罚。

比如酗酒型父母成长下的小孩子,挑选结婚对象时,他们很大概率会挑选有酗酒倾向的人结婚。目的是为了通过拯救酗酒的配偶,完成心中拯救父母的愿望,那么,自己也不用再惩罚自己了。

对此,作者说父母和孩子有各自的责任,把属于父母的责任归还给他们。父母酗酒没有尽到家庭责任,那么身为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就好了。

第五步:与父母对峙

很多心理医师都有种息事宁人的态度,但是本书的作者偏不,她属于敢于正视问题的勇者。她鼓励来访成员与父母对峙,面谈也好,写信也好,目的要让父母知道他们曾经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当然了,作者绝不是挑事的人,她鼓励读者在与父母对峙前要做好准备,包括怎么说,怎么做,受到干扰时怎么突破,演练等。

王猛的长文,与其说是控诉,不如说也是一次与父母的对峙。但是,他的父母并不认可他的说法,也不道歉。可是,并不能说对峙没有用。

作者说:“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因为,从今以后,你再不受制于身陷与父母关系的旧有角色不得解脱的恐惧感了。

为什么王猛要发长文控诉父母呢?为什么作者要用半本书的版面讨论如何摆脱“有毒“的父母呢?主要是摆脱有毒父母带来的模式对今后的伤害,就像作者说:“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婴孩就像一棵种子,如果有幸,生在擅于为人父的梁启超式的家庭里,可喜。如果不幸,生在王猛式有毒的家庭里,尽管有些不如意,但也不用自悲自怜,掌握一些心理方法,学会自我成长,人生的路还是一条康庄大道。

2018年灵林玖玖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